《隐墙》:“她用更甚于我的尊严承受着她的命运”
文/姜小瑁
2013-06-24
"如今有时我会迷失在自己的思想里,就好像这森林开始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用我的大脑,念着它古老恒久的心思。而那时,第二个夏天时,我还没有到达那一步,外物与本我的界限还甚为分明。现在要我在书写中区别早前的自我和新的自我,我觉得很困难。所谓新的自我,我都不确定,它是不是在慢慢变成一个更大的,我们。"
这段女主角在影片接近尾声时的独白恰到好处地总结了影片的主线,而对于这段话结尾提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肯定地回答,”是“。《隐墙》这部电影是孤独的,但它不是为了孤独而孤独,而是为了超越而孤独。就像曾经有人说只有知道饥饿的痛苦才能体会饱餐的快乐,人也只有知道孤独的滋味才会明白相伴的可贵。只是在影片中相伴不一定非要发生在人和人之间。相反,《隐墙》展现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自我内心的灵魂对话的可能,它展现的是一种超越的状态。
《隐墙》整部影片的叙述框架是一个女人的自白,她将自己在过去几年内的经历付诸纸笔,与此同时画面在我们的眼前展开
这应该就是那种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吧,让人思考的余地太大,即使多看几遍也很难理解导演到底想说什么。个人觉得本片是一部自闭症患者内心世界的缩影,女主角在片头也在暗示:带领她来到这个山谷的老人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不是他在收藏生涯中患了抑郁症,也许我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一个抑郁症患者给自己打造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把自己柔弱的内心(女主角)禁锢在了这里。在自闭者的内心中,虽有日夜的更替,却无时间流逝的概念,一如邻居永远在接水的老人和长椅上的老妇。影片接近最后日记里也说:现在我相信时间是静止的,而我在其间穿行,有时缓慢,有时又极速前进。无法逾越的隐墙则是内心与社会的边界,对于这堵无形的墙,他们怀疑过,抗争过,影片中,每当女主角靠近这堵墙,就有一股嗡嗡声,仿佛发自脑海深——这种描述非常贴切。当一个人漂泊在外,置身于陌生的坏境,无助的面对茫茫的人海时,脑子里会有这种声音,让人无法思考。这应该也是自闭者准备走出内心步入社会的第一感觉吧。抗争的失败,带来对外在世界的绝望
昨天晚上看了“隐墙”,还挺有代入感的。如果我被限制在一个风景优美、四季分明,且稍微发挥点能动性就能生存甚至像塔莎奶奶那样生活的地方,会怎样?如果有一个伴侣又怎样?毕竟那咋看之下不正是我们所幻想的乡野生活的极端情况吗。人烟稀少和无法和他人联系有多大的区别呢?撇去那道无形墙所带来的科幻感以及由它生出的对世界之谜的恐惧和敬畏,被限制这件事本身,意味着什么?假定你所做的一切永远无人得知,一切还有意义吗,活着还有意义吗?也许是有的。或者你会回答说,阅读使你了解世界,创造使你存在
【隐墙】没有比爱更合理的推动力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dygd.net.cn/dongman/dy-9171.html